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院所新闻» 图片新闻

人艺名家当导游 “一棵菜”里有乾坤——资划所组织开展团员青年文化交流活动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8-20作者:来源:所青年工作委员会 共青团支部点击量:

  8月18日,我所青工委、团支部联合院人事局党支部,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开展文化学习交流活动。通过实地参观交流,深入学习了我国话剧艺术的发展历程和时代变迁,近距离感受了国内一流文化院团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时值常态化疫情防控关键期,为使活动顺利开展,人艺精心筹划,先后多次制定、演练活动预案,专程开放人艺戏剧博物馆、剧场、实景舞台、化妆间、艺术走廊及公共区域,并由多位专家、名家陪同参观讲解,从人才培养、角色塑造、学术研究、规章制定、组织建设等方面深入细致介绍了世界级艺术剧院的发展历程。

       

  在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博物馆馆员和团员青年代表以图文资料、大师手稿、设计图纸、舞台布景、道具安排、效果器材等展陈主体,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北京人艺建院历史、剧院奠基人、优秀剧目、国内外交流、舞台美术等内容。国家一级导演唐烨老师结合正在上演的经典话剧《洋麻将》,在剧场实景舞台上为大家介绍了场景设置、道具摆放、灯光设计与人物角色的互动关系。国家一级演员濮存昕老师结合剧场的建筑设计与演职人员设置,介绍了戏剧效果和舞台美术的如何呈现在观众面前。国家一级演员龚丽君老师详细介绍了角色的心理变化如何通过语言、动作的结合为观众留下思考空间。

  

  谈及人艺的发展秘诀,几位老师不约而同提到了“一棵菜”精神。老师们说,一场完美的演出应该给观众呈现出完整的艺术效果,就像一棵完整的菜。在演出中,无论主角、配角,还是导演、灯光、舞美、音乐、服装、化妆、道具、效果等其他工作人员,唯有大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最终达到水乳交融的艺术效果。就如一棵普通的白菜一样,由菜根、菜帮、菜心、菜叶等部分组成,缺一不可。

  

  天地有大美,春风能育物。三个小时的参观交流过程中,大家认真聆听讲解员的精彩介绍,回味人艺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作为国家农业科研战线的一员,大家纷纷表示要将匠心精神融入到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运用到日常的科研工作中。“致敬!向那些曾在各自人生舞台上给生活带来春天般美好的匠人们!”

  

  部分参观感言摘编:

  “做好农业科研,讲好中国故事”

  “传承与创新,是辉煌发展的主线”

  “北京人艺近70年的风雨历程,再现了国家领导人对我国戏剧事业发展的关怀,从多个角度回顾了老一辈人艺工作者凭借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为我国人民贡献出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的历史过程。”

  “印象最深的是唐烨导演介绍的“一棵菜”精神。还有许多以前不知道名字的老艺术家,为话剧民族化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为中国话剧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还有就是龚丽君老师见到大家先深深地鞠了一躬,合照时唐烨导演主动在我旁边先蹲下,濮存昕老师特别和蔼可亲,这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的和知名艺术家接触,很激动,都忘了自己的年龄啦。”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形成了自己的演剧学派,培养了大量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与舞台剧创作者。”

  “众多优秀作品的产出、众多经典角色的塑造、众多演艺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团结的力量,比如,对完美艺术的执着追求,早期话剧演员对角色的体会上下了功夫,比如要演义一个农民的角色就需要住在农家里好几个月。有一张和农民在一起的照片我们谁都分不清哪个是演员。”

  “人艺具有开放与包容的鲜明特色,高度重视单位先进文化的建设和正确价值观的引领(比如“AB角的确定制度”“一棵菜精神”),使得单位每个人的工作得到尊重,每个人的付出得到认可,每个人的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每个人的潜力得到发挥,从而为单位的不断开拓创新、发展壮大提供原动力。”

  “印象最深的是人艺工作者的敬业爱岗精神。听导演唐烨介绍一部话剧的完成,离不开舞台布景的各种细节以及演员和工作人员的通力协作,对她的“戏大于天”感同身受;听馆员老师对博物馆历史热情专注、细致入微的讲解,感受到作为一名普通人艺工作者,对人艺的热爱和执着;听演员濮存昕和龚丽君讲述自己和人艺的小故事,再欣赏他们在舞台上惟妙惟肖、入木三分的演技,感受着他们对话剧、对舞台、对人艺的无限热爱。一个优秀的团队,必须拥有这种“一棵菜”精神,团队成员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才能茁壮成长、健康发展。”

  “人艺的历史积淀,深厚底蕴和精神传承,特别是人才辈出令人印象深刻。新一代人艺人,无论演员、导演,还是普通职工,都油然而生自带一种强烈的自豪和骄傲、自信与自强。”

  “说到印象最深的是介绍到焦菊隐院长身世时, 15岁的他说到:你要挣扎出烦恼,你要有纯洁的灵魂,逃出家庭的黑暗,进到光明的门。”

  “无论是透过博物馆的历史,还是站在我们面前的唐导、濮存昕、龚丽君、亓书记、讲解员一众人等,都能真切感受到他们对话剧艺术的热爱,而只有对事业真正的热爱,才能长长久久地做下去。”

  “活动丰富,内容精彩,开阔了我们的眼界,能够与不同行业的杰出人才交流学习非常过瘾。人艺的单位文化很值得我们学习,一棵菜的精神在我们的科研团队里也是非常有用的,人人都站好自己的岗,做好自己的工作,整体就会更加好。特别是展厅里演员排序,是按照出场顺序排的,没有忽视配角的贡献。就证明,每个人的努力都得到了认可,都是被重视的”

  “本次参观不仅让大家感受到了戏剧文化的精深,更让我们领悟到,戏剧能够不断触动观众心灵的根本原因不仅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剧本创作,更在于几十年来戏剧工作者将自己的青春投入到戏剧事业,孜孜以求将最美的艺术呈现给观众的崇德敬业的高尚精神。”

  

 观人艺博物馆有感

  李文才

  季夏晡时雨潺潺,时空穿梭戏为伴。

  七十余载悲与喜,流光溢彩似昨年。

  郭老曹人不畏难,戏比天大镌心田。

  高才脱略名与利,人艺美誉代代传。

 

  敬业大过天——参观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有感

  土壤耕作与种植制度团队  王婧

  感谢所青工委的组织,很荣幸有机会到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这所艺术的殿堂参观。参观之前,对北京人艺曾有过诸多耳闻与想象,这里是中国话剧艺术执牛耳者,也是中国最负盛名的舞台戏剧艺术集大成者。参观是在夏日雨后,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的首都剧场大楼颇有些闹中取幽的意趣,真正走入温黄灯光照耀下的展厅,却并无之前设想的仰望高处不胜寒之感,只见满室满厅,连曲栏微角,都漫漫的写满了“敬业”两个字。

  展厅入口处,便是郭沫若、老舍、曹禺三位先生的铜像。作为后来人,我固然孺慕三位先生的文学成就,可更深深的折服于他们对戏剧事业无比的热爱与敬业之情。“高年笑敛三升酒,晓日吟开万里霞。一怒定教白骨碎,乾坤正气在中华。”这是老舍先生赠给郭沫若先生的一首诗。作为文学大家,郭沫若先生的《蔡文姬》、《虎符》,老舍先生的《茶馆》、《龙须沟》,曹禺先生的《雷雨》、《日出》,都是能“吟开万里霞”的扛鼎之作,也是北京人艺常演不衰的经典剧目。可直到近距离的了解,才能知道,郭先生曾经写过十几封信给北京人艺的领导与导演,只为了修改《蔡文姬》台词细处;老舍先生亲自到剧院,把《茶馆》的初稿,读给曹禺、焦菊隐等人听;曹禺先生从1934年到1959年,先后五次修改《雷雨》。正是这种对戏剧艺术的无比热爱与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奠定了北京人艺这块金字招牌的精神内核。有人说,北京人艺是“郭老曹”剧院,这是对老先生们敬业精神的最高褒奖。

  参观过程中,北京人艺的工作人员多次自豪的提起,人艺的口号是“戏大过天”。对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却是一件极为普通微小的藏品-----“导演铃”。解说的工作人员对此津津乐道,提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创建人和艺术上的奠基人之一,戏剧导演焦菊隐先生,他一敲铃,别说演员,连幕后的工作人员都紧张无比。今日风轻云淡的背后,是几十年高标准严要求的“精益求精”。

 

导演铃                       演员笔记          

  馆内另一件藏品,是焦菊隐先生用流畅的法文书写的10万字的博士论文《今日之中国戏剧》,这位在自己十五岁时的照片后提写“你要挣扎出烦恼,你要有纯洁的灵魂”的戏剧大师,用一颗赤子之心,热爱着戏剧,尊重着自己的事业,开创了中国话剧民族化的道路,引领着无数的后来者。拍摄《龙须沟》时,他带头组织演员下基层体验生活,吃住与老百姓在一起,甚至与老百姓一样,睡在爬着蛆虫的炕上。丁四嫂的扮演者叶子女士,为了贴近角色,也在焦导的严格要求下,生生把一把好嗓子毁成了“哑嗓”。几代北京人艺人,用百倍的赤诚告诉观众,“戏大过天”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几十年的认真与敬业。

  大师级的编剧,精益求精的导演,也引领与塑造了无数“业精于勤”的演员。馆内陈列着极多“演员日记”,封面上规规整整的写着戏名、演员名,其中不乏舒绣文、于是之、英若诚、蓝天野、朱旭等演艺大师的名字。工作人员提到,这是人艺的传统,每部戏都会给演员们发放日记本,请演员们将心得书写其上,并认真留档。翻开的页面上,细细碎碎,记载着台词停顿,台步位置,动作设计,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处处没有写着敬业,却处处都写着敬业。正是这种对演艺事业的无比热爱与尊重,让诸多台前的“宠儿”演员们,守住了内心。很难想象,何冰、胡军、王斑、孙茜、蓝盈莹、王雷、宋轶等一大批知名中青年演员们,会面对娱乐圈什么样的金钱诱惑,可他们,依然能兢兢业业的来这里排一部甚至可能不是主角的话剧,勤勤恳恳的朝来晚走背台词,走台步,这是人艺前辈们几十年的敬业精神给他们的支持与吸引,也是北京人艺能在经济大潮的冲刷中屹立不倒的底气。

  真正站在首都剧场的舞台上,其实还有点儿不可置信,因为这个剧场实在太普通又平凡了,两层几百个座位,舞台充满了历史感,还比不上很多学校的大礼堂富丽气派。但是这个剧场又实在太严肃又人性了,舞台上任一物品都摆放有序,台幕富有层次,转盘灯光无一繁冗,红色的座位鳞次栉比,间距保障着观剧体验与舒适有度。几乎每一个细节,都满载着对观众、对艺术的极致尊重。顶悬的大灯光华锦簇,很像一棵大白菜。工作人员谈笑,说这是象征着人艺自己的定位,叫“一棵白菜”精神,一棵完整的白菜,有菜心,有菜叶,有菜帮,有菜根,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如每一部大戏,都是所有编剧、导演、演员、幕后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缺一个也成不了事。正是这种对每一个人,每一颗螺丝都靡微不周的尊重感,给了每一个北京人艺人充盈的归属感与自豪感,能让他们每时每刻都能骄傲的对外宣布“我是人艺人”,并由此,让敬业生出更多的敬业,这是北京人艺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磅礴动力源。

  

  “一棵白菜”灯

  “敬业”两个字,成了我此行最大的感慨与收获。触类而长,我们从事的农业科研,本质是同样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只有敬业,这个最普通又最伟大的举动,才能引领我们,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以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为己任,而每一个人都石赤不夺,便能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整体跃升,实现平凡又辉煌的成功。大力发扬敬业传统,弘扬敬业精神,将利于我们用实际行动为研究所科技创新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并激励我们在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上,为我国“三农”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感受“人艺”的艺术人生

  党委办公室 姜慧敏

  初秋,微凉,午后下着零星小雨,在所青工委的组织下,我有幸参观了中国最负盛名的专业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之前,我对它的了解,仅限于名字的缩写,“人艺”,还有聊聊可数的几位演艺名人。参观后,这个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中外闻名的专业话剧院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对她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人艺”的小楼隐匿于繁华的王府井大街的东侧。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由欧阳山尊先生提名“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序厅、历史厅、人物厅、剧目厅、舞美厅、理论与教学厅……,一张张剧照、一页页笔记、一个个道具,都彰显着几代“人艺”人对戏剧艺术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对话剧民族化持之以恒的探求历程以及严谨求实的创作态度。在艺术家走廊的演员墙上,我看到了几代艺术家塑造的鲜活的人物形象,每个表情、姿态都与剧中人物吻合的丝丝入扣,他成为了剧中的“他”,“他”成就了剧外的他。令我感到吃惊的是很多当前影视红星竟也是人艺的一员,在如今影视剧性价比高于话剧的时代,他们仍愿意坚守在话剧的舞台上,仍愿意坚守初心和使命,确实难能可贵。

  “人艺”的70年,在舞台上为观众呈现出许许多多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或英雄可喜、或卑微琐碎,辉煌的巅峰与暗淡的谷底跌宕起伏,观众在这里尽情的笑着、哭着,有时候是为角色,有时候何尝不是为自己。这些个性突出、菱角鲜明的角色,都是“人艺”人秉承“一棵菜”的精神,经过千万遍的锤炼打磨出来的,怎会不被感染,不引起共鸣!

  在展厅里,我拍下了曹禺先生的名句,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段话:

  “我喜欢写人,我爱人,我写出我认为英雄的可喜的人物,我也恨人,我写过卑微、琐碎的小人。我感到人是多么需要理解,又多么难以理解。没有一个文学家敢说‘我把人说清楚了。’”

  愿“人艺”的明天更美好,愿这块话剧界的一块金字招牌经久不衰,愿“人艺”有更加美好的艺术人生!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