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院所新闻» 媒体报道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挖掉贫困的“根”内生动力在于农民 -——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姜文来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04-15作者:林春霞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2019年04月12 日点击量:

乡村振兴与扶贫攻坚有效衔接,是挖掉贫困的‘根’,巩固扶贫成果的根本之路,而贫困的‘根’能否挖掉,其内生动力还在于农民自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姜文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作如上表述。

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要有效衔接

中国经济时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聚焦乡村发展,关注“三农”问题,这对中国农村未来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姜文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三农”,体现了党对三农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三农”问题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它关系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如期实现,关系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块短板能否及时补齐进而实现中国现代化,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必将促进“三农”问题逐步解决,有利于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宏伟蓝图逐步变为现实。

中国经济时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要进行衔接,那么,如何衔接才能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姜文来:乡村振兴与扶贫攻坚有效衔接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其主要目标不仅仅是解决贫困问题,而是要挖掉贫困的“根”,乡村振兴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之路。扶贫之后不返贫,巩固扶贫的战果,要依靠乡村振兴这棵大树。

首先是要有一个可持续的产业作为依托,产业兴旺是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结合点。乡村振兴,产业的选择要因地制宜,依靠乡村本身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特色资源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产业,其产业在政府的扶持下要有足够的竞争力,能自我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培养能留得住愿意为乡村振兴和扶贫攻坚奉献的人才,通过人才吸引政策留住人才,特别是培养乡土人才,他们懂技术、了解民情民风,接地气,通过人才的培养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三,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建引领,做好模范示范,在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勇于“吃螃蟹”,让群众看到党的力量,党的靠山作用。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中国经济时报: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乡村发展欲望很强烈,但又普遍面临缺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问题,这些问题应如何破解?在乡村振兴中政府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姜文来: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问题确实是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国家也在想方设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出台相关的政策。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很大,需要资金、技术、人才的地方很多,国家不可能短时间内完全满足乡村振兴需要,最终需要地方政府和乡村本身来破解。

农民的智慧是无限的,要充分发挥农民的智慧,在国家政策和法规允许范围之内,发扬敢试、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勇于探索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乡村振兴之路。如自己筹集资金,用土地等做抵押贷款、引入社会资本等解决资金问题。可以发挥乡村中在城里退休的人才作用,让他们充分发挥余热,给他们提供舞台等,要多想办法,勇于创新。

政府就是做好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并且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必要的时候帮一把,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政府不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充分调动挖掘乡村本身的内在动力才能实现乡村振兴。政府做好自己服务工作,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

中国经济时报:一些交通欠发达的乡村特别是山村,旅游资源丰富,但深度开发又缺乏资金,政府投入很少,又吸引不了外来投资者,这样的情况应如何发展?

姜文来:一些欠发达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乡村振兴举步维艰,这在中国欠发达地区具有普遍性。

乡村振兴不能“等靠要”,必须激发内在的动力。政府做好这些地区资金投入等政策设计,有利于资金注入,如享受贷款优惠甚至免息贷款;同时,做好监督工作,避免资金的浪费和流失。这些乡村可以用资源入股的方式,引入社会资金投入开发建设,合理处理利益分成,尽可能做到双赢。村民互助成立相应的开发公司,如以党支部为引领,充分发挥民众对党支部信任度,带领大家走开发之路。要充分地挖掘自身的潜力,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政府的扶持和社会的支持下,走出一条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要避免“画大饼”充饥

中国经济时报:现在一些乡村在发展民俗、农业观光游方面,景观规划、布局等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乡村振兴应如何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如何按照当地的自然资源、历史人文等特点打造特色旅游和农业?

姜文来:高效利用资金,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是乡村振兴要高度关注的问题。目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产业设计特别是休闲旅游设计等方面有趋同现象,甚至存在大同小异的情况,埋下了一定隐患,确实需要高度重视,并且降低风险。在这些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挖掘特色资源,如历史、风俗、特色景观等资源,在建设之前要反复论证,分析客源的来源和构成,做好成本效益分析工作。要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市场,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景观设计客源估算上,尽可能按低值评估,按不利因素来评估,这样盈利水平可能好一些,避免乐观评估造成落差,造成资金的浪费。要充分听取民众的意见,高度重视民众的参与。

总之,要实事求是,既积极向上挖掘资源和潜力,充满乐观主义,同时又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工作,避免“画大饼”充饥,更避免走形式主义、搞景观工程。


打印』『关闭